《为什么对孩子声泪俱下地讲道理基本无效》老猫校长

用了很多年,才无比尴尬地明白一件事:面对儿童,掏心掏肺甚至声泪俱下地讲道理基本无效。有两件事更让他们着迷:一是游戏,二是故事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故事大王,除了善于制造故事、讲故事,他们更乐意听故事,那些触动心灵的故事常常具备超乎寻常的神奇功效:激活、唤醒、点燃、领悟……据说,故事还能建立欣赏与信任。

上周日,去国际会展中心看达利和毕加索的画展。欣赏艺术巨匠的作品,自知“内存”严重不足,所以选择了由罗一鸣老师为孩子们主题讲解的那一场。

 

 

罗老师太会讲故事了。他先放低了自己的“身段”,笑嘻嘻甚至有点不好意思地声明,他也不是很明白这两位天才,因为,他不是天才。然后他开始适时“八卦”大师的“奇葩”故事。比如:十四岁就把画画得“很像”了,于是他决定“逆袭”;他胆子够大,大到敢对老师说“NO”……等讲到“那一年,他把家里阁楼拆了,准备专心绘画”时,罗老师还夸张地拉开架势,认真地命令周围的观众闪开,然后模拟大师创作状。用这些故事让孩子们“热身”后,他又举重若轻地把话锋转移到作品的鉴赏上,包括对纹理、细节、色彩的关注。他在讲故事时也没有忘记为师的使命,恰到好处地提醒孩子们留意到关于他们的执着、忘我,以及思考我们“如何面对天才”。

他还很会利用故事不断地鼓励孩子“要敢想、敢画、敢表达内心的东西”,罗老师为此设计了一个现场“回放”大师创作现场的情境,抡开他长长的手臂夸张演绎。他从故事中走出来后马上就会顽皮一笑自我解嘲,“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滴哈,反正你就是不要怕,一不怕老师、二不怕爸妈、三不怕自己,简称‘三不怕’。”两位大师一波三折的交往故事,被罗老师风趣地讲解,贯穿于观展全过程,讲到后来毕加索因为达利的“高调显摆”伤及他的自尊,以至于后来达利所有的邮件“他都坚持不回”时,孩子们会心地笑了。

 

让孩子们敬畏大师不难,了不起的功夫是能够把大师亲切地拉回到“人类”和儿童身边。我们的教育里已经有太多的标准答案和权威知识,如果小小年纪看个画展,都无法变成最基本的感官与知识相融合的好玩游戏,就太有违我们的初衷了。

 

联想到去年在北京电视台一档综艺节目里,来自山西几十名小朋友演出了传统的“稷山高台花鼓”后,现场嘉宾展开了一段关于是否应该牺牲“小我”成就“大我”的争议。很多专家努力动用苍白的形式逻辑和理性的语言,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。唯有陈道明没去“讲道理”,而是现身说法讲了自己的故事,“看到这些孩子想起我小时候。我在天津人艺,有七年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都没有,这一场演匪兵,下一场演伪军,再下一场演特务……孩子们,要努力,别着急……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主角,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要适应寂寞或者适应平凡……”他的话,让许多小演员泪流满面。

讲道理不如讲故事。别怕,一起去搜集故事,然后开始练习讲故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