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不听话,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却无法沟通。孩子也经常会觉得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,聊天就像是被审问,完全无话可说。
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鸿沟,源自于彼此之间的不了解,而不了解恰恰是因为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。很多家庭往往会陷入这样的死循环中,久而久之出现一些错误的沟通模式,使得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。
命令、控制、威胁、恐吓
“闭嘴、别说话,再哭就把你关小黑屋!”
“再不听话会被警察叔叔抓走。”
“我警告你再哭就要打你了,不许哭了!”
说教、唠叨、自以为是给方法
“你不应该那样,你应该这么做才对。”
“你要听老师的话,不要和老师顶嘴!”
“按照我说的去做肯定没有问题。”
评价、指责、否定、贴标签
“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。”
“你看看你,做点什么事都丟三落四。”
“错了就是错了,别跟我解释!”
讲道理、下结论、事后诸葛亮
“这件事情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这么麻烦了。”
“当初我不叫你跟乐乐玩,你非不听,看看现在吃亏了吧?”
“你这个年龄只有好好地念书,否则什么事也做不了。”
比较、打骂、挖苦、嘲笑
“你看××多听话、多乖啊,再看看你。”
“把汤洒了一桌子还有脸吃饭啊?”
“你太让我失望了,怎么就这么笨呢?”
审问、怀疑、明察暗访
“真的不是你做的吗,我怎么就不相信呢!”
“我问过你的老师和同学了,他们都这么说。”
“老师上课的时候,你耳朵都干什么去了?”
这些谈话方式仿佛都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,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。你指挥他、控制他、恐吓他,要他完全听你的,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,没有一点参与感,自然会采取防卫、抗拒的态度,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
作为父母,我们需要做的是,尽量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:
1
把自己变成孩子,和孩子融成一片
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,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孩子,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,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,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,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?
2
和孩子密切相处,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
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,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,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,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,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,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,促进亲子关系。
3
学会倾听孩子,学会向孩子倾诉
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,但却忽略了一点,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。沟通是互动的,是双方面的。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,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,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。
4
体会孩子的感受
当孩子的玩具坏时,或当 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,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,如果家长认为:小孩嘛,很快就会忘记的。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:“没关系的,要坚强点。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 慰,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,久而久之,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,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。如果父母改成说:“我也很难过,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 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?”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。
5
了解孩子的潜能,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
每 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,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,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,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。了解来 自与观察,例如: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,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,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,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,喜欢各种乐器,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 很大潜能,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。
6
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
0~6 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,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,如果家长随意对待,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,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 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。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,对孩子提出的问题,要有耐心,认真回答。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 口语,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,符合孩子“泛灵”的特点。
7
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
家 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“我警告你……”,“你马上给我……”,“你怎么那么笨……”,“我不允许……” 等具有威胁、命令、责备、拒绝等用语。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,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。当你很生气时,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 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,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,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。
这些谈话方式仿佛都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,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。你指挥他、控制他、恐吓他,要他完全听你的,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,没有一点参与感,自然会采取防卫、抗拒的态度,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。
沟通,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感情培养方式,也是互相了解的桥梁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有非常巨大的影响。
以上所说到的这些方法,有些是说来容易做来难。但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,随时注重我们的言传与身教,让孩子很清楚地感受到你是关心他、愿意接纳他的,孩子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