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?

主要内容:

之前的章节,我们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,有什么作用,如何去运用。

本章节我们来剖析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是如何呈现的,也就是形式美法则是如何在画面中体现的。那首先抛出一个问题“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?”接下来,我们就针对构图这一方面去具体讲解。

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?
首先我们要去思考,孩子的构图为什么会死板,不敢画?循规蹈矩?思维固定?都是因为不了解形式美法则,缺少对于美的形式的感受,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去进行引导,在潜移默化中,引导孩子学会对画面进行思考,从而学会设计自己的画面。

思考:画面中的美是什么?
说到美,除了画面中事物本身的美,还有一种叫做形式美,是通过构图、黑白灰关系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去体现的(包括平衡、节奏、调和、变异等等)。这种表现形式上的美,其实可以归纳为两大类。
1、“有秩序的美”:这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,符合人们长期的欣赏习惯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会给人一种平和、安全、稳定的感觉。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中表现为:均衡、重复、近似、渐变、发射,的视觉感受。
2、“打破常规的美”:这种表现形式不是主要的,却又是不可缺少的,这种美更具个性,常给人们带来新奇、刺激、有趣、活泼的视觉感受。表现为平面过程中的对比、特异等形式。

一、针对这节课提出的问题“孩子的画面构图死板怎么办?”我们首先来学习形式美法则中的平衡、节奏、分割,这三个内容。
(一)平衡
平面过程中所指的平衡是均衡的意思。是指从视觉反映到心理的一种感受,也就是说视觉上达到的一种力的平衡状态。平衡可以根据力的重心,将多个形象重新组合调整,从而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。平衡还分为绝对平衡和相对平衡。
1、绝对平衡
常用于图案纹样、招贴设计等,在绘画当中虽能够表现出绝对的平衡感,有着极强的稳定性和庄严肃穆的感觉,但是相对来说有些死板。就需要我们加以设计,去打破它过于规律的视觉感受。
绝对平衡包括四种类型:反射、移动、回转、放大。
A、反射平衡:就是镜像、对称平衡,以对称轴为中心,相似的形象在左右或者上下的位置对应排列。
B、回转平衡:就是在移动的基础上,将形象按一定角度旋转,构成水平、垂直、倾斜、放射状等表现形式,以此强化形象的变化。
C、移动平衡:是在总体平衡的条件下,形象按一定规律平行移动,所形成的一种排列形式。移动的位置要适度,不能破坏对称平衡的关系。
D、放大平衡:就是将形象按一定比例向外扩大所构成的形象,形成大小对比的变化,又不失平衡的效果。
2、打破对称的平衡
是通过对形象大小、位置的精心配置、重组,得到一个新的平衡效果。比起完全对称的形式,更富有活力。不对称却又平衡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,是因为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,这就要求随时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关系。
比如,杆秤的杆、秤砣、秤盘里的物体,这三者的关系。当秤盘里放了物体,那么为了平衡,就必须调整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,使其重新获得重心,使其平衡。
比如,当单手提很重的物体时,身体要相反方向倾斜,抬高另一只手臂,从而获得平衡。
那么,在画面中也是一样的,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,来保证画面的平衡感。不仅仅只用对称构图。就平面构成中的平衡而言,有以下四种调整平衡的方法。
A、移动形象的位置:随着形象的位置调整,形成疏密的变化,同时两者比重(视觉上的量感)也会产生变化。
B、调整形象的大小:变化主体的外形,以此来调整形象在画面中的比重。
C、利用形象与空间(画纸面积)的关系:变动形象的方向,由此产生画面中的强弱与运动感。
D、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明暗关系带来层次感:使画面形成进深感,增添活力。

(二)节奏(韵律)
说到节奏我们首先会想到音乐,想到高低、强弱、长短不同的旋律。不同的旋律会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。在绘画中,也有着韵律的存在,它在视觉形象中具有一定的秩序性,同一个元素按一定比例连续或反复的运动就是画面中的韵律所在,也称为了律动。需要注意的是,它在画面中的运动是循序渐进的,强调的是变化的过程。
能够形成这种具有强烈律动感的画面的基本形式有渐变、发射等。
a、同心发射
b、多心式发射
3、构建画面韵律感到方法
A、当形象与形象并列时:注意形象之间的错落,尽量避免处于同一水平线或同一垂直线。
B、当多个形象组合时:注意形象与空间之间的分配关系,也就是形象周围的空白区域,要尽量避免空白区域大小相近。
C、在运用多个形象多种元素构图时:注意形象方向的变化,尽量避免方向过于一致。
D、在整体色彩处理时:首先要注意形象与形象、形象与空间的明暗层次关系,其次是主题形象与画面整体的色彩关系(纯度、色相)。

(三)分割:把画面空间根据需要进行划分,并作适当安排就叫做分割。(划分空间使其合理)
a、面的分割:增加画面层次感
b、比例分割:视觉上较为舒服
c、自由分割:更随性、给人活泼不受拘束的感觉。

相关素材:

Scroll to Top